范子文
1944年,日軍為了將侵略中國的軍隊和侵略東亞的軍隊連成一片,急需打通從中國東北到越南的交通線。4月至12月對中國的平漢、粵漢、湘桂鐵路沿線,發(fā)動了大規(guī)模地進攻,稱之為“打通大陸交通線作戰(zhàn)”,中國把這次戰(zhàn)役叫“豫、湘、桂戰(zhàn)役”。
1944年4月18日,日軍由華北總司令指揮、師團司令竹下義晴率領,糾集二十七師團、三十七師團步兵第227聯(lián)隊計95000人,在黃河北岸渡河向河南發(fā)起進攻,河南戰(zhàn)役爆發(fā)。4月19日,鄭州淪陷。緊接著,日軍以日占一城的速度很快占領了廣武、新鄭、密縣、洧川、鄢陵等縣城。5月1日,經(jīng)過一天的激戰(zhàn),許昌淪陷。此后,日軍兵分兩路,一路向西迂回,一路沿平漢線、京廣官路(今107國道,下同)南下,進犯郾漯。
下午,黃昏時分,日軍先頭部隊一個班,到達臨潁城北后,對準城內(nèi)開炮,一連10余發(fā),縣長閆受典急忙率領縣政府部分人員和自衛(wèi)隊5個中隊,棄城逃至縣東南20余里偏僻邊境的陳莊村。午夜,日軍陸續(xù)到達,占領了臨潁縣城。
5月2日,日軍大部隊向南挺進。一路氣焰囂張,上有飛機助陣,不斷撒下紙煙、餅干、罐頭等慰勞品。下有戰(zhàn)車大炮,首尾相連,騎兵來往,耀武揚威。當時郾城、臨潁等縣奉上級指示,將所有道路全挖成深約2米、寬1.5米的壕溝,想以此阻擋日軍,結果一無所用。日軍怕埋有地雷,行進并不走大道,盡量走路兩旁之麥田。麥田本無路,軍隊踐踏過去,成了一條寬約20余米的大道。臨潁距商橋10公里,上午10時,大部隊到達小商橋南北寨。
乾勒橋戰(zhàn)斗
乾勒橋村,位于郾城西北12公里處,東北距小商橋3公里,是一個大村。當時有500多戶,2000多人(《郾城地名志》載,756戶,3528人)。原有寨垣,1939年國民黨政府令各縣扒城扒寨,到1944年仍余四五米高的寨基。該村地勢險要,宋朝時為京廣驛道行經(jīng)處,素有“兩京通衢”、“兩京要津”的美譽。明朝時驛道東移,行經(jīng)王店、沙埠口,寨北偎依,有潁河環(huán)繞,寨北門外河上有一橋,為宋時岳飛追擊金人停驂勒馬處,后人即命名曰“乾勒橋”,村以橋名。為了阻擊日軍,國軍騎兵三師第八、九團在該村駐守,并構筑三道防線:村外戰(zhàn)壕、河堤、寨垣三者之間,短溝相通。兩天前聽到許昌戰(zhàn)斗炮聲,戰(zhàn)士們就知道日軍快來了,皆晝夜深入防線,嚴陣以待。
5月2日上午,日軍大部隊自小商橋沿官路(107)南進,攻占郾、漯。10時左右,另有一股部隊,騎兵帶路,炮兵跟進,沿著小商橋至乾勒橋事前挖的深壕溝內(nèi),向乾勒橋村前進。因為溝深,加以麥稞阻擋,人們很不易發(fā)覺。村民們還有的在寨壕割草,有的在麥田察看,村外好似一派和平景象,殊不知日軍已到面前。日本侵略軍早已知道乾勒橋駐有國軍。他們認為進攻乾勒橋也像攻戰(zhàn)臨潁一樣,一觸即潰,料不到國軍的抵抗。
當日軍行至距乾勒橋村約四五百公尺時,國軍還不知道,日軍炮兵自溝內(nèi)拱出來先發(fā)了幾炮(追擊炮),試探了一下寨內(nèi)動靜。防線內(nèi)國軍聽到炮響后,團長用望遠鏡向遠處看了看,當時滿坡是碧綠的已出穗的麥田,找不到日軍,溝內(nèi)的日軍還未出動。大約20分鐘后,日軍從壕溝爬出來,以班為單位,東西一字排開,各執(zhí)長槍、刺刀,按日本軍隊的進攻方式,直著腰;邁步從麥稞趟過,直奔乾勒橋。
國軍在防線掩蔽體內(nèi)看得清清楚楚,日軍認為溝內(nèi)、河堤內(nèi)無人。距國軍第一道防線300米時,國軍團長一聲令下“打”!這時三道防線內(nèi)的國軍,低處戰(zhàn)壕、中處河堤、高處寨墻上,子彈如刮風一樣向日軍射去。出乎意料的密集槍聲,使日軍嚇得急忙蹲下,但遠處找不到防線內(nèi)的國軍。同時日軍看到國軍防線東西一、二百米,到處是射來的槍聲,個個恐懼,不敢再越雷池一步,就地隱藏在麥稞里。初步交戰(zhàn),日軍被斃二三十人。
中午以后,日軍發(fā)動第二次進攻。這次進攻,改變了戰(zhàn)略,兵分三路,每路三四十人,仍是一字排列。一路攻打寨東部防線,一路攻打寨中部防線北門,一路攻打寨西部防線。路與路、人與人距離拉開。防線內(nèi)的國軍因距離日軍二三百米遠,對日軍的部署,看得一清二楚。國軍兵力、槍支也調(diào)整為東、中、西三處,對付日軍的攻擊。接著,雙方槍聲劈劈啪啪震撼天空,日軍指揮官在后隊舉著戰(zhàn)刀,哇啦哇啦地高聲呼叫,意為“奮勇前進”。日軍的炮彈,畢竟沒帶多少,無目標地打了四五炮,再也聽不到了。日軍逼近國軍第一道防線一壕溝時,因不知溝內(nèi)有多少國軍,不敢進壕,隱于麥稞中。國軍仍不停地向麥地中隱藏的日軍射擊。
戰(zhàn)有個把鐘頭,雙方停止。日軍子彈打的所剩無幾,不敢再進攻了。國軍因顧及寨南、寨東恐被日軍其它部分迂回包圍,即抽調(diào)部分兵力固守寨東、寨南。一時雙方處于相持狀態(tài)。
趁這時間,日軍頭目立即派騎兵至商橋向上級匯報戰(zhàn)況,希求增加大批強有力的援兵。約半小時后,數(shù)路日軍趕到距寨300米處停下,然后東西排開,有里把長。不多時,日軍重炮打響了,國軍的數(shù)道防線陣地上,彈如雨下,寨墻被炸塌,河堤被炸成豁口,國軍無炮還擊,戰(zhàn)士們在掩蔽體內(nèi)難以抬頭,有的被炸傷了,有的犧牲了。槍支有的被炸毀了,子彈箱有的爆炸了。在這種情況下,國軍仍然抱著“與寨共存亡”的決心,奮勇殺敵。
重炮停有一段時間,日軍又開始了第三次進攻。戰(zhàn)斗場面驚天動地,槍炮聲、喊殺聲連成一片,響徹云霄。國軍某團長手揮大刀,陣前指揮,由于指揮戰(zhàn)斗目標明顯,被日軍槍擊陣亡。國軍戰(zhàn)士們?nèi)詩^不顧身地一直拼戰(zhàn)到薄暮時分,因重新部署抗敵戰(zhàn)略,一二防線國軍撤至寨內(nèi),三防線以高屋建瓴之勢,繼續(xù)痛擊敵人。日軍占領一二道防線后,隔著穎河,橋已拆毀,天已夜晚,不敢再越河進攻寨垣。但雙方仍槍聲不斷,戰(zhàn)斗還未停止。
這時,日軍后續(xù)部隊已進入乾勒橋,東鄰大李莊、小李莊、閆莊一帶,繼續(xù)向進攻乾勒橋的日軍增援。國軍因夜晚抗擊不便,向西南撤退至新店、裴城一帶去了。
此次戰(zhàn)斗歷時8小時,斃敵100余人,國軍傷亡43人(其中陣亡團長1人)。
沙北戰(zhàn)斗
沙北地區(qū)范圍:東起劉立渡口、西至郾城、北到五里廟--五里崗東西一線,南依沙河,計大小村莊30個。
1944年春,駐沙北的國軍是國民黨第一戰(zhàn)區(qū)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徐梁指揮下的八十九軍(原系湯恩伯的十三軍編制,民間仍稱為十三軍)新編步兵第二軍第三師(新編第一師布防漯河)。國軍為了抗擊日軍的進犯,1944年春,即指令郾城縣政府強派新店鎮(zhèn)公正鄉(xiāng)(今龍城鎮(zhèn)、十五里店)、進化鄉(xiāng)(鈕王)、大同鄉(xiāng)(今大楊村)、中孟鄉(xiāng)(今城關鎮(zhèn)、孟廟鎮(zhèn))、商橋鎮(zhèn)等郾北各鄉(xiāng)鎮(zhèn)的民工,在沙北下列諸村北面,平漢鐵路兩側(cè),自東向西挖了一條長10余里、寬3米、深2米的戰(zhàn)壕。即東起后周--張胡魏--李盤莊(鐵路)--小高莊--石槽趙--劉窯-白廟--田莊--桐劉--盧莊--三里廟(盧莊西北,相距300米,今已拆)。大致今漯河市區(qū)淞江路一線,并構筑了堅固的防御工事。
國軍駐扎各村,與戰(zhàn)壕皆有短溝相通,以便來往。戰(zhàn)壕內(nèi),布滿彈藥,重兵駐守,時刻警惕日軍的進犯。
5月2日上午,日軍除一部進犯乾勒橋外,主力從小商橋正南沿公路、鐵路到達孟廟車站東、西各村。東:孟廟、關莊、棗樹王、邵李、張店、半截塔;西:新鄭、路劉、路堂、八里、何莊等。
下午,日軍自孟廟、半截塔東西一線,正面向漯河、郾城進犯。敵主力猛向五里廟、五里崗一帶攻擊,經(jīng)新一師迎戰(zhàn),未得逞。敵另一部于當日晚間時分竄至黑龍?zhí)丁⑹謇锏?。竄十五里店之敵,企圖強渡沙河,經(jīng)八十九軍特務營、工兵營迎擊,激戰(zhàn)徹夜,敵無進展。
5月3日晨,日軍繼續(xù)向五里廟、郾城進攻,與新一師三團激戰(zhàn)甚烈。該師第三團第三營之一連官兵全部犧牲,日軍也有較大傷亡。戰(zhàn)至黃昏,敵勢稍挫。
入夜,日軍大量增援,改變?yōu)橛鼗貞?zhàn)略,分別從黑龍?zhí)?、十五里店強渡沙河。東路沿沙河正南經(jīng)姬石到達英楊、龍?zhí)?、宋寨、馮莊、翟莊、黃崗、萬莊、金盆趙、范莊、柳莊、曹店、丁莊;西路經(jīng)夾河里、澧河南至干河陳、閆莊、大荊莊及馬夫張、姬崔以西各村。至此,日軍完成了對漯河郾城的大包圍。
5月4日,沙河北岸抗擊日軍的官兵,并不知道日軍在沙河南岸包圍了漯河、郾城,全體官兵仍在防線內(nèi),堅守陣地,橫眉冷對敵軍。雙方炮火連天,聲震數(shù)十里。次日,日軍侵占了五里崗。
這時,距五里廟西南3里僅有14戶人家的小溝張村(今市三院北,改建為都市村莊),住有國軍某團及一連衛(wèi)隊百余人,未曾撤離。戰(zhàn)前由郾城大同鄉(xiāng)征來80多名民工,在村周圍挖了4米寬、3 米深的戰(zhàn)壕,誓與日軍決戰(zhàn)。沙北國軍整個防線崩潰,已被日軍占領。時值夜幕降臨,憑借朦朧月色(陰歷四月十二日),仍對日軍的進攻頑強抵抗。戰(zhàn)士們利用所筑之堅固工事與日軍展開激戰(zhàn)。團長赤膊上陣,手揮大刀指揮,戰(zhàn)斗整整持續(xù)了一夜,日軍終未能進村。
5月5日(陰四月十三)黎明,某團全體官兵敗退撤離。上午約7時,日軍進占小溝張村。惱羞成怒的日軍對小溝張進行了滅絕人性的大屠殺,被殺的計大同鄉(xiāng)民工30人,村民28人,村民被殺幸存6人,下午1時,郾城縣城淪陷。
沙北防線堅守陣地的國軍,當日得知沙南郾城縣城已被日軍占領,即速在前周村南集合,準備過河南撤。結果先頭的一部分渡過沙河后,向召陵、鄧襄方向轉(zhuǎn)移,但大部分國軍官兵集結在母豬圈沙北河灘上,等待渡河。結果有的渡至河中,有的剛到南岸水邊,大多數(shù)還在沙河北岸的河灘上。沙河南岸的日軍,發(fā)現(xiàn)此情況后,即速調(diào)動數(shù)挺重機關槍火力封鎖。對國軍形成南北夾擊之勢,欲走無路,欲撤無方,結果官兵數(shù)千,無一人逃生,后來傳說成“母豬圈大血案”。國軍在前周村打掩護的37人被俘后,日軍在麥田里全部用機槍絞殺。
是日,沙南的國軍已被包圍,八十九軍軍長顧錫九命一師三團副團長周希仁率加強營、工兵營集中火力突圍,但為時已晚,周希仁陣前戰(zhàn)死,剩余官兵,受挫退回。夜,顧錫九將大部兵力集中在黃崗、金盆趙附近,想向白坡方向突圍,但被日軍火力所阻,沖殺戰(zhàn)斗十分激烈。后,終于殺出了一條血路,保證了大部隊的南撤。突圍戰(zhàn)斗死之官兵3000人。
至此,郾城、漯河全部陷入敵手,至1945年8月15日,日本投降,整整1年零102天。(文稿校對:見習記者王湘媛)
文章出處:《永遠不能忘記的歲月—漯河人民抗日紀實》(漯河市革命老區(qū)建設促進會編)
責編:瘦馬 編審:王輝 終審:盧子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