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月九日,南京傳媒學院學子在舞陽縣北舞渡鎮(zhèn)拍攝胡辣湯。
記者 張 贏
7月6日,南京傳媒學院的14名師生抵達漯河,開啟“煙火尋味 文脈漯城”實踐之旅。
設計T恤致敬漯河
“出發(fā)前一周,我開始搜集有關漯河的資料。在和擅長圖文設計的同學反復研究后,我們確定了這款T恤的設計方案。”7月7日,在許慎文化園,帶隊學生李昊霖指著身上的衣服說。
當天,南京傳媒學院師生穿的白色T恤上,印著許慎文化園、雙匯總部大廈等漯河地標性建筑圖案和許慎的卡通形象,表達對漯河的敬意。
剛下高鐵,漯河人的熱情給了師生們一個驚喜。
“打車時,司機主動幫我們搬行李。在車上,他介紹了漯河的景點和美食。斑馬線前,他禮讓行人。這些細節(jié)讓我們感覺特別溫暖。”李昊霖笑著說。
感受文化品嘗美食
7月7日,南京傳媒學院的師生們參觀了許慎文化園、雙匯工業(yè)園等。
在許慎文化園,學子們沿著漢字大道了解漢字從甲骨文到簡體字的演變軌跡。“漯河禮物”文創(chuàng)店里的“說文解字”主題書簽、漢字拼圖等產(chǎn)品,吸引了學子們的目光。雙匯工業(yè)園的現(xiàn)代化生產(chǎn)線,徹底刷新了學子們對漯河食品產(chǎn)業(yè)的認知。
自動化包裝線有序作業(yè)、冷鏈系統(tǒng)高效運轉……一名學子說:“以前我只在超市看到過雙匯的產(chǎn)品,今天才知道產(chǎn)品背后有這么先進的生產(chǎn)設備。漯河規(guī)模龐大的食品產(chǎn)業(yè)值得被更多人看見。”
在賈湖遺址博物館,歷史悠久的骨笛、紋飾精美的陶器讓來自山西大同的學生劉曉萱驚嘆不已:“我早就聽聞河南是文化大省,這次親眼見到賈湖遺址出土的文物,才真正感受到先民們的智慧。這是課本里學不到的知識。”
在中國食品名城品牌館,工作人員不僅詳細介紹了漯河食品工業(yè)的發(fā)展歷程,還為師生們準備了滿滿一大袋漯河特產(chǎn)——南街村的豆干、衛(wèi)龍的辣條、三劍客的酸奶……
“捧著這些零食,感覺像在超市一樣。”來自江蘇南通的大一學生姜安琪笑著說,“漯河不僅人熱情,還有這么多美食,光這些特產(chǎn)就夠我們拍一部‘舌尖上的漯河’短片了。”
7月8日,漯河日報社相關負責人與14名師生舉行座談交流會。雙方圍繞媒體融合發(fā)展、城市文化傳播、內容創(chuàng)新生產(chǎn)等進行了深入探討。
用鏡頭記錄市井生活
7月9日,南京傳媒學院的師生們專程趕到舞陽縣北舞渡鎮(zhèn)。胡辣湯的香氣飄過街巷,學生們端著相機蹲在胡辣湯店門口,鏡頭里師傅們攪動湯鍋的身影與晨光交織,成了最生動的市井生活畫面。
“北舞渡的胡辣湯名不虛傳,湯香、料足、肉塊大。”學生齊梓涵喝了胡辣湯后說,“這口鮮香里,藏著漯河人的實在。”
在漯河的幾天時間,龍湖公園的連片荷葉、神州鳥園的百鳥齊鳴、紅楓廣場的熱鬧景象,都成了學子們鏡頭里的主角。
學子們在龍湖公園架起三腳架,對著湖面的倒影拍攝。“漯河的環(huán)境特別好。我們拍攝的很多畫面不用后期制作就能用。”一名學生說。
學子們收獲滿滿
7月11日,師生們結束了漯河之旅,開始整理這幾天拍攝的素材。許慎文化園的漢字大道、北舞渡胡辣湯的陣陣熱氣、龍湖公園水面的粼粼波光、雙匯生產(chǎn)線的高效運轉……一個個畫面勾起了師生們的回憶。
作為河南周口人,李昊霖對漯河的初始印象是“高鐵中轉站”。“以前我只知道漯河是交通樞紐,從沒想過這座城市有這么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。這次活動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漯河的獨特魅力。”李昊霖說。
這群年輕傳媒人對漯河的認知已被徹底刷新。李昊霖說:“我們來的時候帶著任務,走的時候帶著故事。”
師生們的這段旅程,既是高校、報社合作的生動實踐,也是一次青年與城市的雙向奔赴。提前一周設計的白色T恤,不僅承載著回憶,還是深情厚誼的見證。帶隊教師楊道琦表示:“漯河的美,在于它的‘小而美’——既有許慎文化的厚重,又有街頭巷尾的溫情。我們用鏡頭記錄了漯河,漯河也用它的文化與熱情,給我們上了最生動的一課。”
責編:瘦馬